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慢慢來!別急著拿四角柺走路

/職能治療室 陳明義 教學組長
在我們生理職能治療啟始評估後,我通常會利用一些時間跟病人與家屬或是照顧者說明我評估之後的結果與之後在該次住院的治療方向,當然也會聽聽看家屬他們對該次復健治療的期望。

對於中風患者的家屬來說,在該次的住院期間能夠走路似乎優於其它方面的期待,在訪談的過程中,我也常常聽說家屬或是看護們會利用病房走道幫助患者練習走路。聽到這樣的轉述我會停下來看看我的初評表格,再仔細確認一下我寫下的結果,眼前這位患者是否真的可以練習走路?!不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他們太急於練習走路了…,對於這些「積極、主動又認真」的家屬與看護來說,我其實是「足感心」的。不過「感心」之餘我還是要特別叮嚀,其實練習行走不必急於一時。

從生理學學理來說,受傷後的大腦很像剛出生的嬰兒,我們給「她」什麼,「她」之後的表現也就像什麼,也就是說如果有好的指引,大腦的恢復會指引患者的動作往正確的方向進行,同樣的,如果不好的指引,那當然往不好的動作表現進行(Johansson, 2000)。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通常患者與家屬的觀念以為,患者目前所缺乏的動作表現「可以」由積極的復健重新練回來。也因為這樣錯誤的想法,我們可以看到家屬兩三人在走道上把患者「連拖帶拉」練習走路,這樣的復健方法非但沒有治療效果,對於患者心理上的受創與衝擊何其大,足以影響往後的復健成效,可謂是患者、治療師與家屬的「三輸」。

除此之外,拿四角柺協助走路對於剛剛中風的患者而言也是一個很重要課題。常常有患者或家屬會問我們治療師:在訓練走路時要以四角柺來協助嗎?這個問題對治療師來說也是很困擾(Laufer, 2003);當然四角柺也是一種行動輔具,也就是可以幫助使用者在使用這項行動輔具的同時也獲得某些方面的助益。這些助益包括有安全性、行走的底面積加大等,但是很多人常常忘記輔具的原始意義:也就是說四角柺是在病患「需要」時才使用。
使用四角柺協助行走時身體歪斜情形
使用四腳拐協助行走時身體歪斜的情形
為什麼說「四角柺是在病患需要時才使用」?我們先回到剛才所說的生理學的部分!如果是剛發生中風後沒多久的患者,因受傷的大腦與下肢肢體及身體其它部份的肌肉骨骼系統之間的聯繫還沒有完整建立,患者就會以「代償」的方式來完成這個行走的動作。譬如說:中風初期的患者行走時,大部份會將身體重量加在四角柺上,這樣的「代償」動作會讓患側肢體沒有承重的機會,讓身體的承重在四角柺與健側肢體上。可想像的畫面:患者身體的中心線會漸漸偏往健側,如果從後面看患者的身體,會很清楚的看到是「歪歪斜斜」的,這就是身體「代償」太早使用四角柺的「後遺症」(見圖)

讓我們回到「四角柺是在病患需要時才使用」這個話題上,如果在中風初期能夠不急著拿著四角柺訓練行走能力,而是讓「受傷後恢復的大腦與下肢肢體及身體其它部份的肌肉骨骼系統之間的聯繫完整建立」的時候才來使用「行走輔具」,就不會讓四角柺太過於「承重」,身體的重心也比較不會過度「代償」偏向身體健側,而是比較像是一般人拿著「單柺」行走一樣身體呈對稱姿勢。有了這樣觀念的建立可以讓四角柺行走輔具的角色真正的呈現,而不是過度依賴的「代償」輔具了。

所以,對於剛剛中風沒多久的患者來說,我們建議:慢慢來!別急著拿四角柺走路。


References
Johansson, B. B. (2000). Brain plasticity and stroke rehabilitation The Willis lecture. Stroke, 31(1), 223-230.

Laufer, Y. (2003). The effect of walking aids on balance and weight-bearing patterns of patients with hemiparesis in various stance positions. Physical therapy, 83(2), 112-1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