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健康老化必須成為全球優先議題 “Ageing well” must be a global priority


/醫療部 楊繡瑛 編譯
            The Lancet國際期刊上有關健康與老化的一系列文章提出警告,除非醫療照護體系找出有效的策略來因應全球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問題,否則因慢性病而來的日益沉重負擔將大大地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隨著全世界人口壽命延長,慢性病和健康減損程度加遽將形成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有效的健康干預措施提高人類延長壽命  但也面臨了如何健康老化的挑戰
全球人口快速老化。2020年時,60歲以上的人口數將於人類歷史上首次超越5歲以下兒童人口數;在20002050年期間,全球超過60歲的人口所占比率將從11%倍增為22%,預計由2000年的65百萬人增為20億人。
2000年到2050年期間,超過80歲的人口將增為4倍。2050年前,全球超過80歲人口將進逼4億人。這種大部分中年人其父母尚健在的情形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2050年,全球80%的老年人口會是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智利、中國和伊朗的老年人口會遠超過美國,而非洲的老年人口將從54百萬增加到213百萬人。
老年人所面對的健康負擔主要源自於非傳染性疾病。即使在最貧窮的國家中,最主要的致命性疾病為心臟病、中風和慢性肺病,而殘障的最主要原因是視力受損、老年癡呆、聽力喪失以及骨關節炎。
中低收入國家的老年人相較於富裕世界的老年人承受了更大的疾病負擔。當中、低收入國家的老年人因為心臟病、中風、慢性肺病而提早死亡,其縮短的壽命年數多達三倍。他們視力受損、聽力喪失的比率也較高。很多這樣的問題可以以很容易和便宜的方式加以預防。
長期照護的需求攀升。開發中國家的老年人無法再照顧自己的人數預估到2050年之前會增加4倍。許多年紀很大的長者由於活動力受限、虛弱或是身體、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而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許多是需要長期照護,包含:居家護理,以社區、住宅或醫院為基礎的照護。
有效的社區層級之初級照護對老年人是重要的。良好的照護對於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慢性病的管理是重要的。專業醫護人員的大部分訓練並未包括對老年人提供特定、具體照護的部分,然而,健康工作者將花費更多時間在照顧這個族群。世界衛生組織堅持所有的醫療照護者都應該接受相關於老化方面的訓練。
支持性的「(高齡)老化友善」環境允許老年人去過更充實的生活並讓其貢獻能達最大化。創造「(高齡)老化友善」的身體環境和社交環境,對於老年人的積極參與性與獨立性可以有很大的影響。
健康的老化開始於早期生命階段的健康行為。這些包含了:我們吃了什麼、身體如何活動以及暴露於諸如吸菸、酒精的有害使用或有毒物質等健康危險因子的程度。但是永遠不會太晚開始健康行為,例如:假使某人在6075歲之間放棄抽菸,過早死亡的風險將下降50%
我們必須重塑有關於老年的假設。社會必須打破陳規並且發展21世紀的老化新模式。每個人都將從鼓勵老年人主動積極和明顯的參與社區、工作場所和社會而獲益。

政策必須超越醫療衛生領域
增進全世界老年人口生活品質非僅是醫療衛生部門的責任。需要制定藉由擴大提供負擔的起的醫療照護給所有老年人並考量其身體和社會環境的策略來更適當的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例子包括:改變政策以鼓勵年長者在勞動市場內堅持久一點(例如:取消會制止逾退休年齡仍繼續工作的稅賦政策),強調低成本的疾病預防和早期偵測而非疾病治療(例如:漸少鹽分攝取、增加預防接種),善加利用科技(例如:對於鄉村人口提供行動醫療服務)以及就多種慢性病的管理訓練醫護人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統計和資訊系統部門的Chatterji博士所說:「正確地說,我們必須超越常和老化關聯在一起的花費問題,而去思索一個更老、更健康、更快樂、更有生產力的高齡人口群能夠帶給整體社會的好處。」

積極老化(Active Aging)
積極老化是指將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最佳化的過程,以便提高人們老化時的生活品質。這同時適用個人和群體。
積極老化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生命過程中身體、社交和心理健康潛力以及社會參與,同時在他們需要時為其提供足夠的保護、安全保障與照護。
「老化」是指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而不僅僅是身體活動或加入勞動力的能力。從職場退休的年長者,不論是生病或殘障仍舊能夠對其家庭、同儕、社會和國家有所貢獻。積極老化的目的是要為所有人在其老化時延長健康壽命和增進生活品質。
「健康」是指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所作有關於身體、心理和社交安康的定義。維持老年人自主性與獨立性是積極老化政策架構中的重要目標。
老化會在朋友、工作同事、鄰居和家庭成員的互動脈絡中發生。這就是為什麼相互依存與跨世代團結為積極老化的重要原則。


(註:1041月份中山醫訊第18頁所刊載圖片引用自WHO網站。)

維也納醫學大學參訪紀實(一)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高潘福 教授
緣起
中山醫學大學於2005年與奧地利(Austria)維也納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自2010年起至2014年維也納醫學大學有8位醫學生前來本校交流,本校則在近兩年共有7名醫學生前往維也納醫學大學進行學習交流。本校醫學系於2013年獲得教育部學海築夢補助醫學生到維也納醫學大學進行交流,由本人擔任指導老師帶領3名同學前往。行前並事先安排拜會維也納醫學大學國際事務辦公室負責人及維也納醫學大學醫學教育部主管會面,交換醫學教育實務經驗。訪問期間並探望曾經前來本校的一位維也納醫學大學醫學生,也受邀參訪聞名世界的維也納醫學歷史博物館。

拜會維也納大學相關部門
兩校自2005簽訂合作合約後,2014首次正式拜會維也納醫學大學國際事務辦公室負責人Human Salemi醫師。會中雙方交換學生交流的意見,尤其針對雙方學生前往對方學校,在異國生活、學習上的協助。由於奧地利使用德語,而台灣使用中文,都不是英語系國家,對於學生生活適應與臨床學習上,多需要有雙方醫學生的協助。本人與Salemi醫師達成促進學生交流措施的共識,同意建立雙方交流名單與聯繫資訊,希望由上一屆交流學生,協助對方下一屆的交流學生在當
地的學習;由於共同有到對方學校的相似交流經驗,在照顧與傳承上能夠清楚了解實際的需求,同時能加深這些學生彼此之間的共同情感。
本校醫學系交流學生表示對於德語系的生活環境與病患,會有基本上的溝通隔閡。但由於維也納醫學大學隨時都有許多歐盟內或世界其他地區外國交流學生,臨床醫師使用英文教學很習慣,也都很注重醫學生的學習,因此在醫學上的教學溝通則都能適應良好。
維也納醫學大學附屬醫院(Allgemeines Krankenhaus Wien, 簡稱AKH)在器官移植手術上成就傑出,本校醫學生表示臨床醫師對於外科學習有興趣的醫學生,都能鼓勵醫學生上手術檯觀察學習。一般服務於維也納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他們執業時間與工作負荷不像台灣醫師的繁重,而且在服務病患與教學、研究各方面有不同比重的角色。
參訪會議中,本人特別約見維也納醫學大學交流學生代表Messner Alina小姐,Alina小姐是曾經於201210月來本校附設醫院交流的維也納醫學大學醫學生,曾參加醫學系學生舉辦的英文讀報課外活動,因此她與本校醫學生有頻繁接觸及深厚的情誼。Alina小姐於10月初得知有本校醫學生來訪,主動邀請3位同學一起用晚餐,她表示未來她還有數年會繼續留在維也納醫學大學攻讀博士,若有本校交流醫學生,她願意協助接待讓學生能盡快安頓下來,以利學習。會談後,該校國際處負責人Salemi醫師很驚訝Alina小姐與本校醫學生之間的熟識與熱絡,從本人詢問Alina小姐的未來生涯規劃中,他很感動我們在台灣如此盡心地指導與照顧他們的交換醫學生。
此外,個人事先經由Salemi醫師安排與維也納醫學大學醫學教育部主管Holzinger教授會面,對於奧地利醫學教育現況、招生、課程、醫師資格國考、畢業學生就業與深造等議題進行廣泛的交流。以往個人對於美國的醫療體系與學制有較多的認識,但對於歐洲的醫學教育較少接觸。藉由這次訪談了解奧地利全國每年約招收1000名醫學生,醫學系採高中畢業生申請入學制,三所公立醫學大學的醫學生六年修業免學費。醫學課程與國內現今六年制相似,三、四年級採基礎臨床整合器官模組課程,也有全時進入臨床修習。每年級學年結束有晉級資格考,考整個學年所學科目。

維也納醫學歷史之旅
本次訪問中,Salemi醫師特別安排參訪維也納醫學大學醫學歷史博物館(The Medical History Museum in the Josephinum),這是維也納醫學大學非常值得大力推薦前往參訪的機構。維也納大學特意為這間博物館出版一本書,介紹這所博物館的歷史、1518世紀的醫學相關文獻、醫療器具發展、以及最著名的解剖病理學教學蠟像(wax model)館藏。醫學歷史博物館並非每天都對一般民眾開放參觀,有興趣參訪的讀者,可以先上網查詢開放時間。本校醫學生與我透過Salemi醫師事先的預約,讓我們很幸運的能夠在非開放時間有專人導覽,尤其是在解剖病理學教學蠟像館中有從容的時間近距離觀察帶有真實的毛髮,甚至可以透視器官、可以拆解的蠟像教具,這些精緻、正確具有教育貢獻的醫學藝術品,值得介紹給各位讀者。(待續)



銀髮族系列之二 親人不小心中風怎麼辦--認識中風危險因子及復健治療



/中興分院復健治療科 林政毅 組長
    根據衛福部統計,10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仍高居第三位,每年大約有4萬人腦中風且有11千餘人因此過世。其中約百分之三十的人五年內二度中風。腦中風是指腦部的血管因為某種原因使得腦部血管阻塞(梗塞性腦中風)或破裂(出血性腦中風),使局部組織受到壓迫或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組織缺血失去功能,往往引起不同程度肢體及心理障礙,對病人與照護者健康及生活品質造成相當大的不便。腦中風並不是傳染病,只要了解中風危險因子,積極接受治療或是改善致病因素,將可以大幅減少腦中風發生的機率。一旦不幸發生中風現象,配合相關復健治療,將會大幅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及早恢復日常生活自理的目標。
    有許多危險因素會引發腦中風發生,除了年齡、中風病史或家族遺傳等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之外,其餘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肥胖、吸煙
都是屬於可以治療的中風危險因素,可以透過規律藥物控制、改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來控制這些危險因子,並降低中風發生的風險。

    如果周遭有親人不小心中風怎麼辦?一般而言,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內是復健恢復的最佳時間,各項能力恢復速度最快,但通常伴隨許多併發症發生,病人情緒低落,或能力不佳、治療意願不高,家屬應多予鼓勵,把握時機。這半年治療黃金期過了之後,病人恢復進步速度將較為緩慢不明顯。中風發生初期,許多生命跡象如血壓、心跳並不穩定,也因為腦部局部缺血影響神經控制,也許需要插入鼻胃管協助進食或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插入尿管協助導尿避免尿液滯留脹壞膀胱,甚至氣切處理呼吸困難的問題。這段期間的復健治療目標於穩定血壓、心跳下,以被動性關節運動等維持關節活動度,主動上下肢運動及正確擺位避免褥瘡發生,因此時期多有姿勢性低血壓問題,除慢慢練習坐起外,多以床邊復健治療為主要介入方式。中風發生出院進入穩定期後,復健治療目標為降低不正常張力、訓練日常生活功能,床上翻身坐起、坐到站、輪椅拐杖使用技巧、平衡訓練及步行訓練等都是復健治療的重點,期待經過訓練之後減輕照護者負擔並增加患者日常生活獨立能力。
    中風的後遺症會因為腦部受傷的位置和程度決定,每位病人的症狀及影響程度都不一樣,其中以身體的一側癱瘓最為常見,包括半邊肢體無力、不正常張力增加、感覺喪失、也可能影響顏面神經造成面部歪斜、流口水及口腔功能障礙或失語症使得說話溝通困難;視覺功能亦可能因為中風而發生無法聚焦、偏盲、半側忽略等症狀。也有病人認知功能受損或是影響情緒中樞而常見莫名的大笑或大哭甚至是憂鬱症。這些中風後遺症的治療都將是復健團隊協助的目標。
    不論是住院或是門診治療,復健科醫師評估病人失能程度開立不同的專業治療處方,轉介各專業治療師進行中風後的復健。復健治療團隊各有專精,語言治療師可協助吞嚥訓練、失語症、口語動作缺失等治療與訓練;職能治療師強調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不論是穿脫衣物、進食、梳洗動作訓練,輔具評估與使用、副木支架製作與居家無障礙設施的評估與改造等項目都是他們的專長;物理治療師協助病人設定運動處方,降低不正常張力及肢體動作困難、矯正異常步態、重建平衡及運動功能;社工師則提供協助申請社會福利資源相關資訊。通常經過治療師評估後,為病人設定復健目標,希望能夠達到獨立日常生活自理,有些人因為腦部受傷程度不同,可能要加上輔具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中風後復健治療的時間依每個人恢復程度不同,可能由數月至數年不等。有的人重回職場、家庭,有的人繼續以門診復健方式,希望謀求更高的進步空間;也有些人因為進步狀況不佳或停滯轉至居家照護或安養護機構。
    腦中風的原因通常來自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危險因子,進入穩定復健期之後,仍要積極遠離這些高風險因子,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控制飲食及養成正確運動習慣,就可以把中風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保有健康愜意的銀髮族生活。
  
















示範動作請點選至下列網站觀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9YqnilZ6M&feature=youtu.be